推荐四本改变我世界观,让我拍案叫绝,后悔没有早点遇到的书。如果你点开了回答,请你一定要读下去,毕竟遇见了却错过是叫人最后悔的事情。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看完了这四本书,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人生原来还可以这样?
如果你读完了这几本书,欢迎与答主私信交流,我相信,智慧的思维碰撞出的火花,会带给你巨大的欣喜。
一.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简介
这本书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
岸见一郎是在日本颇负盛名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专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认定顾问,同时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
古贺史健是以对话创作为专长的自由作家,**近30岁时邂逅阿德勒心理学,被阿德勒心理学所震撼,命运也被其改变。**连续数年拜访岸见一郎,去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最终,两人合作完成了这部著作。
但既然谈到了阿德勒心理学,就不能不提到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简介
这本书是一本对话体语录,讲述一位青年人与一位哲人的对话,哲人的观点十分简洁而有力
“世界极其简单,人人可以获得幸福。”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所谓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心理创伤根本就不存在”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青年无异于当头棒喝,但青年并不会轻易相信哲学家的观点,他不断向哲学家提出他自己的问题——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人真的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吗?”
“为什么自卑感不是真的?”
“为什么说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人最大的不幸,是讨厌自己?”
书中的青年曾经**自卑而孤独,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被父母支持,自己想要去追求异性却无法克服内心的阻碍,在工作上时常唯命是从。**但他的一系列烦恼,一系列疑惑,在与哲人的对话中通通获得解决,这个解决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怀疑,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光明的。他最终明白,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自己去改变。
如果你有类似于青年的困惑,无助与痛苦,或者你觉得,你在某个方面就是青年的翻版,
请你一定要阅读这本书,这将改变你的人生。
本书摘抄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做到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读者评价
这类书早几年看见可能会很容易被我归纳为鸡汤类型的书,后来发现其实不是,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就是会分清楚哪些是真的道理,哪些是伪道理。我们就是自己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豆瓣网友
如果你自卑,抑郁,焦躁不安,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对人生迷茫困惑,在寄希望于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前,不妨读读这本书吧。我认为是难得的剖析得很深刻的书,让你汗颜、反省,让你重整旗鼓,不再彷徨。
——豆瓣网友
二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简介
斯科特·派克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1958年在哈佛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1963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1963年至1972年在军中服役。1994年,他获得了坦普尔国际和平奖;1996年派克还获得了美国乔治顿大学颁发的知识、信仰和自由奖章。曾为驻冲绳基地美军提供心理咨询,
本书简介
正如本书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着重探讨了人该如何走向成熟。
阅读这本书时,我刚和女朋友分手,时时会想起她对我的不满与失望,我处于暗无天日的痛苦之中,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而本书第一句话便给了我重重一击。
人生苦难重重。
当时身处悬崖边上的我简直太认可这句话了,而继续阅读下去,发现本书其实是教给读者一个真理——只有直面苦难,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依,互为表里。如果你用心地去读,用心地去做,从小处做起,我相信你也会改变你的人生。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与伴侣。
归根到底,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本书摘抄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
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
读者评价
08年偶然买到,翻了一遍,认为作者简直一派胡言——照此而言世界上人岂不都是神经病!接着在书后空白处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大批一通!
10年,在一些事情让我深钻牛角、痛不欲生、昏天暗地、球迷杏眼的时候,我想起这本书中的一些主题。于是翻出来。
读着这本书,我觉得就像是拿着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在一点一点剜掉自己身体上腐烂了的肉。
—— 知乎作者:张帖木儿
三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作者简介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学社会学学士(1974),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1978),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博士(1984),1990-2005年为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8年为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代表作为《不平等的童年》,此外还著有《家庭优势》(Home Advantage,2000,获美国社会学协会教育社会学分会Willard Waller奖)等。
本书简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这本书是我某top2的同学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所采用的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十分生动详实地体现了不同阶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同的培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童年,乃至一生。
我十分推荐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描绘的是美国,但是书中的情况放到中国,同样有它的适用性。社会上流行的如内卷、阶级固化、小镇做题家等说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让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不再重蹈覆辙。
本书摘抄
这些母亲和父亲并不看重协作培养。对他们来说,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并不在于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他会指出,社会中的精英位置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要把精英们的做法传播给所有社会成员的努力,都会导致那些做法失去原有价值从而为一种不同的选拔机制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模型就暗示着,不平等是社会群体间存在的一个恒久的特性。
中产阶级通过讲道理,商讨并给予孩子选择来做出决定,而不是直接给出指令。这个过程中,父母会感到更疲惫,而孩子也会有更多抱怨。而更为底层的家庭,父母更喜欢用命令甚至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孩子,孩子也更为服从和安静,更少探查口风,争辩和质问成年人。
读者评价
我绝对是在工人阶级培养模式下长大的,我爸最得意的教育方法就是**"放养"+"棍棒底下出孝子**/女"。当然也没有任何有组织的课余活动或才艺课程,也不理解它们为什么重要。但,有时候会默默向往那些"兴趣项目",印象最深的是所读的高中算是最好的公立之一,一入学竟然有很多"社团"可供选择,虽然很多只是做做样子。当时的一位老师,我记得上课时我多希望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师能是我爸,那我每天吃晚餐时就都能听他聊荷马史诗,聊西方美术史啦……**直到现在我也如此向往"好好说话""深度聊天"的能力——在书里,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中产才会重视培养的能力,**也是当今社会上最能导向世俗成功的能力。怎么说,读后的情绪非常复杂:当我们向往某件东西,后来发现社会主流期待我们向往这件东西,那么我们的向往里,到底有多少成分是自己的?该去批判谁呢?
—— 豆瓣网友
四 时间的秩序 [暂无电子版]
作者简介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目前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著有畅销科普作品《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时间的秩序》等。
本书简介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答主高中时候作为一个文科生,一直与物理保持着很远的距离,到了大学学习中文系,本专业的知识离理科又比较远,自觉应该接触一些理科知识去扩充自己的储备,于是发现了这样一本小书。**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物理学科普著作,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文学性。读完此书,我才发现我们自以为全能的视角是如此狭隘。**我们以为的永恒可能只是一瞬,我们以为的不灭,在另一个维度却可能渺如尘埃。
阅读本书,我们将会不断感慨我们的局限与宇宙的无垠,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灵活的视角。
本书摘抄
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就如鱼在水中。我们的存在,就是在时间中存在。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但只是在归于尘土之前。因为很明显,一切都迟早要复归尘土。
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这就是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衰老得慢一些的原因。
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读者评价
这本书让我明白的最有用的事情也许是:为什么做比想更重要,因为做一件事是比单纯在脑子里想它熵更高的一种状态,而且通过做,我们与周围互动的过程确认了自己的时间与存在。
诗,哲学,物理,在顶端汇合在一起。这就是宇宙自洽的美学,时间的秩序。
——豆瓣网友
作者:子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06995/answer/1698834432
来源:知乎
下载地址
http://url51.ctfile.com/d/9104807-42639350-06aa70
电子版为epub
或mobi
,爱好其他格式的同学可以留言帮忙转换。
文章评论